四國遍路第62番寶壽寺的歷史與起源
往昔的寶壽寺,因為是伊予三島海軍的家廟,以及大山祇神社的分寺而興盛。根據歷史記載,在天平時代,聖武天皇(西元724-749 年在位)在每個縣建造了一宮神社。當時,祭祀大國主大神等三尊神明的伊予一宮神社,就建在寶壽寺這一帶,據說是大和僧侶道慈律師接受聖旨,建造法樂所(法楽(ほうらく)的意思,是以誦經、奏樂、舞蹈的形式來娛樂神佛。另外,將日本的詩歌、表演藝術等供養神佛,也可稱之)來當作一宮神社的分寺,這也是全日本最早興建的一宮神社。當時,天皇供奉了《金光明最勝王經》,並將寺廟命名為「金剛寶寺」。據說寺廟的所在地並非現址,而是位於中山川下游的白坪(中山川位於現址以北約1公里處,在中山川的北岸)。

四國遍路第62番寶壽寺_境內風景|圖片來源:photo AC / acsunifu23
弘法大師在大同時代(西元806-810)訪問了寺廟所在的地區,並長期居住在寺廟裡。大師以聖武天皇的妻子光明皇后的樣貌為原型,雕刻了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,供奉為本尊,將寺院名稱改為「寶壽寺」,並指定為佛教聖地。
另外,當時擔任國司的越智氏,其妻子因難產而苦,所以請大師為她祈福。大師向本尊祈請玉之井(已不復存在)的神水為國司夫人加持後,夫人便平安產下男嬰,此後,本尊即被視為祈求平安分娩的觀世音菩薩,深受人民的信仰。然而,由於寺廟屢遭中山川的洪水破壞,因此在天養2年(西元1145年)重建,山名也改為「天養山」。

四國遍路第62番寶壽寺_本堂及大師堂|圖片來源:photo AC / acsunifu23
此後,寶壽寺便以大山祇神社(位於愛媛縣今治市大三島町)的分寺而興盛。但在天正13年(西元1585年),豐臣秀吉征伐四國時被毀;寬永13年(西元1636年)被宥傳上人遷移到現在的新屋敷附近。自重建以來,信徒必須先把納札放在白坪的神社,然後到寺院納經。後來到了延寶7年(西元1679年),為了避開洪水的侵襲,於是封建領主下命令,將神社遷移至寶壽寺的旁邊。

四國遍路第62番寶壽寺_手水舍|圖片來源:photo AC / acsunifu23
此外,由於明治時代初期的廢佛毀釋運動,寶壽寺與神社分離,並被廢棄。但在明治10年(西元1877年),大石龍遍上人將寺廟遷移至神社南邊並重建。到了大正10年(西元1921年),隨著JR予讚線鐵路的修建,又向南搬遷至現址。
四國遍路第62番寶壽寺的看點
十一面觀音立像(安產觀音像)

四國遍路第62番寶壽寺_十一面觀音立像|圖片拍攝:走讀日本旅行趣
當年弘法大師,為了替難產所苦的國司夫人祈福,汲取了寺內玉之井的神水加持,使她平安生產。從此之後,寶壽寺與本尊十一面觀世音菩薩,同樣被認為可以保佑孕婦平安分娩,而受到人們的崇拜與信仰。後來,寶壽寺之所以搬遷到現址,便是來自當地信眾所捐贈的供養金。到了大正12年3月(西元1923年),寺院內即刻有「為了所有婦女,國家和平,實現願望,保護安產」的字樣,作為祈福紀念。
除厄大師(厄除け大師)

四國遍路第62番寶壽寺_除厄大師堂|圖片來源:photo AC / acsunifu23
供奉在大師堂木造神龕內的除厄大師,約36公分高,為一座木雕像,眼睛為彩色的。大師反著右手拿金剛杵,左手則拿著念珠並放在膝上,腳下的水瓶和鞋子,沒有固定地放置在座上,通常大師的形象即是如此。據說這座神龕和大師雕像,為江戶時代初期的作品。另外,也傳說除厄大師具有驅除邪靈的神奇力量,如果參拜時,按照自己的年齡數字,念誦同樣次數的「南無大師遍照金剛」,就會得到加持。
四國遍路第62番寶壽寺相關資訊
派別及本尊
宗派:高野山真言宗
本尊:十一面觀世音菩薩
創建者:聖武天皇
交通方式
地址:愛媛縣西条市小松町新屋敷甲428
電話:0898-72-2210
停車場:5台(免費),在寺院前馬路的對面
納經所:進入寺院內的左側
納經時間:0800-1200、1300-1700
宿坊:無
交通方式:
🚗開車:松山自動車道いよ小松IC(伊予小松IC)轉11號國道,朝伊予小松車站方向行駛4公里
🚃搭車:JR予讚線伊予小松車站下車,徒步3分鐘